業務 vs 數位行銷:一眼看懂差別,為什麼兩個都要做?

很多企業主會問:「我已經有業務團隊了,為什麼還需要做數位行銷?」事實上,靠業務「找客戶」的時代,已經被「客戶自己上網搜尋」取代。如果品牌沒有數位行銷的佈局,就算再好的業務,也會失去許多潛在機會。
目錄

王老闆經營一家五金行二十多年,靠著幾位業務員跑業務,生意一直都不錯。
但最近他發現,業績開始停滯,甚至有點下滑。

「奇怪啊,我的業務們還是每天在跑啊,怎麼訂單越來越難談?」
直到有一次,他聽顧客說:
「我是在網路上找到你們的,不過你們的網站好像很久沒更新了,差點就去別家了。」


▋業務 vs 數位行銷(含 SEO)

  業務 數位行銷(含 SEO)
核心目標 立即成交、短期衝業績 建立品牌曝光、長期引流、提升轉換
客戶來源 靠人力開發,主動找客戶 客戶主動搜尋、社群觸及、廣告導流
觸及範圍 限於人脈、市場區域 全球皆可觸及(有網路就能看見)
成本結構 人力成本高,開發效率有限 成本可控,可量化 ROI,流量可累積
數據透明度 難追蹤,靠經驗與感覺 每個步驟可追蹤:曝光 → 點擊 → 詢問 → 下單
時間特性 立即有效,但結束就沒了 初期需要時間,但效果長期累積
KPI 短期業績 品牌知名度、流量、名單、營收、ROI
風險 市場變化,業務需重新調整策略 一旦內容/SEO 佈局完成,就能持續帶流量

為什麼這些差異在 2025 年變得更關鍵?

  • 現代客戶搜尋行為:一有需求就上網搜尋,不一定先打電話給業務。
  • 數位足跡可追蹤:廣告、內容、點擊、轉換都可以被量化,比傳統業務線下拜訪更透明。
  • 規模效益:業務人力擴張有天花板,數位佈局出去,就是無限放大,成本邊際遞減。

▋業務:賺「現在的錢」

業務的價值在於:

  • 直接面對客戶,快速成交
  • 靠談判與人際關係,拿下訂單
  • 適合 B2B、高單價產品、需要客製化方案的產業

但缺點是:

  • 成本高(薪資、獎金、人力訓練)
  • 開發速度受限於人力
  • 當業務休假、離職或客戶需求轉變,就很容易斷單

▋數位行銷:賺「現在+未來的錢」

數位行銷的價值在於:

  • 讓品牌出現在消費者眼前,增加信任感
  • SEO、社群、廣告幫你把觸角延伸到全球
  • 用內容與數據,讓潛在客戶「自己找上門」,直接下單

它的特點是:

  • 初期需要時間累積(SEO 可能要 3–6 個月才會看到效果,廣告需要 1-3 個月測試期)
  • 但一旦建立,流量會持續湧入
  • 每個階段都能用數據追蹤,ROI 可量化

也就是說,數位行銷是一種「長期的流量與品牌資產」。


▋真實案例

假設有 A 公司和 B 公司都是販售 B2B 工業設備。

  • A 公司只有業務團隊,每月靠業務拜訪拿訂單。當業務休假、離職或客戶需求轉變,A 公司就很容易斷單。
  • B 公司同時做數位行銷:
     1. 做內容文章讓客戶搜尋時出現在前面
     2. 做社群曝光建立品牌背書
     3. 業務拿到這些名單去談,成交率比較高

結果

B 公司每月新客源穩定,流量與口碑也漸漸累積,業務不用天天揪著頭擔心沒有名單,也比較有餘裕拓展新市場,帶來正向循環:

  1. 數位行銷帶來流量與名單
  2. 業務團隊跟進名單,提升成交率
  3. 成交案例再反饋到行銷素材,形成更強的口碑

▋三個啟示

  1. 別再只看短期業績
    業績好不好,是檢驗經營是否健康的指標;但也要看未來的流量與名單是否持續累積與成長。
  2. 讓顧客先發現你
    在客戶需求未來臨之前,就用內容、SEO、廣告先佈局,讓他在 Google / 社群上看到你的品牌。在客戶會上網搜尋評價、用 AI 詢問建議的時代,建立數位資產已經不只是重要,而是必要。
  3. 先建立品牌價值,再談爆發成長
    如果你現在還在打價格戰,別急著用數位行銷「大量海灑廣告」去對抗。先把品牌核心定位、差異化、產品價值講清楚,再用行銷放大。

▋行動建議

  1. 短期優化業務體系
    • 建立標準流程、腳本、CRM 系統
    • 預設業務費用與成長目標
  2. 中期鋪設數位管道
    • SEO:建立內容資產
    • 社群 / 網紅合作
    • 適度投放廣告測試素材、受眾
  3. 長期強化品牌價值
    • 打造品牌識別、品牌訴求、品牌故事
    • 把你做的不是「產品」,而是「身份 / 生活方式」
    • 建立與平台 / 通路的戰略夥伴關係

最終目標:讓數位行銷和業務並行,彼此強化,而不是各立山頭,互搶資源。


▋賺現在,也要賺未來

👉 業務 = 賺現在的錢
👉 數位行銷 = 幫你鋪未來的路

只有業務,容易陷入「今天有單、明天沒單」的不穩定;
只有數位行銷,短期可能會撐不住現金流。

最好的組合是:

  • 業務專注成交,確保短期現金流。
  • 數位行銷持續引流,讓客戶源源不絕。

這樣把兩者結合,並積極佈局多元通路,企業才能穩健成長,不怕市場變化。


▋FAQ 你可能也想問…

數位行銷是不是只適合 B2C?

當然需要。B2B 客戶在決策前,也會先上網搜尋、比價、看案例。

如果你的品牌在網路上「找不到資料」或「網站看起來很舊」,業務就算再厲害,也會失去第一印象分。

數位行銷能幫你透過內容先跟目標客戶建立信任,一旦目標客戶有聽過你的品牌,業務等同於拿到更好的門票、更容易成交。

特別如果競爭對手還沒有開始積極佈局數位行銷管道,提早進行的品牌,可以提早佔據數位行銷的版面,品牌可獲得更多曝光,讓您比競爭對手多一項優勢。

當然不是。兩者是「接力合作」的關係:

  • 數位行銷幫你把潛在客戶吸引進來(流量、名單、品牌曝光)。

  • 業務接手跟進,建立信任、完成成交,給行銷帶來口碑。

👉 如果公司看成競爭,最後會變成兩部門「互相指責」;
只有合作,才能形成「流量 → 名單 → 成交」的完整鏈條。

不同公司有不同做法,沒有一個「全球標準答案」,但確實存在幾種常見模式:

1. 最終成交者制(多數傳統公司採用)

  • 一般 B2B 或傳產公司 → 業務是成交的「最後一哩路」,所以訂單全算在業務身上。
  • 行銷部門的 KPI 就改成「流量、名單數量、品牌曝光」。
  • 好處:業務責任清楚。壞處:行銷貢獻容易被忽視,導致離職率高。

2. 分潤制(新創或數位導向公司比較常見)

  • 一些 SaaS、新創或數位原生品牌 → 強調「Team Win」,會把一張單拆成行銷 + 業務共享。
  • 例如:行銷部門的績效獎金和成交率掛勾,業務則根據簽單金額拿主要獎金。
  • 好處:能鼓勵部門協作。壞處:要設計清楚分潤規則,否則容易爭議。

3. 按階段分配(成長型公司/導入 CRM 的公司)

  • 行銷 → KPI 是「產出 MQL(Marketing Qualified Leads)」
  • 業務 → KPI 是「把 MQL 轉成 SQL(Sales Qualified Leads),最後成交」
  • 好處:每個部門都有責任,且能清楚追蹤「斷點在哪裡」。
  • 這種模式在導入 CRM(HubSpot、Salesforce 等)的公司最常見,因為有完整的數據能追蹤來源。

我們建議採用「階段分配為主,分潤為輔」的模式:

  • 行銷看流量、名單數(MQL)
  • 業務看業績、成交量(SQL)
  • 若最終成交,行銷也能拿到輔銷獎金,確保行銷與業務站在同一邊而非互搶功勞,以免行銷離職率只高不下。

 

這種狀況很普遍。

關鍵在於「客戶品質 vs 數量」與「交接過程」。

有可能是行銷帶進來的潛客不夠精準(流量多但品質差)。

也有可能是業務接手的過程沒有做好(溝通沒耐心、跟進不及時、沒有後續追蹤)。

主要會看「轉換率、名單品質、業務話術能力」等指標。

一般建議把目標按階段進行:

1. 先追求名單量 → 業務接手 → 成交率是?總業績是?
2. 不追求名單量,只追求客戶品質 → 業務接手 → 成交率是?總業績是?

這兩個階段必須要求業務接手的部分,跟進天數、後續追蹤等等都保持一致,這樣才知道您的品牌在現階段比較適合追求名單量,還是名單品質。


分享給更多人 ➡

您可能也想知道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