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客成本太高?舊客留不住?品牌經營最大死角​

過度依賴舊客缺乏成長力,只衝新客又陷入高成本低利潤。本文提出「健康區間」公式,從舊客經營技巧到新客通路佈局,提供自檢清單與行動建議,助你打造穩健且持續成長的品牌營收。
目錄

你有沒有發現,有些品牌生意看似不錯,舊客一波接一波,業績也勉強能撐著。
但奇怪的是,他們就是長不大。

原因在哪?
因為他們的新舊客比例,早就失衡了。

我們以前合作過一個品牌,產品力其實很強,舊客回購率也很高。
但問題是,他們的新客比例只有 20%,甚至更低。

結果一旦舊客被競爭對手吸引走,營收立刻雪崩。
這就是典型的「只靠老客戶續命」的陷阱。

▋心法一:新舊客營收佔比要落在「健康區間」

健康的比例是:
  • 新客營收佔比:60%~80%
  • 舊客營收佔比:20%~40%

為什麼?
因為新客代表品牌的成長動能,舊客則是現金流的穩定來源。

來自新客的營收 < 60%,代表品牌缺乏成長動能,品牌沒有未來;
來自舊客的營收 < 20%,則意味著品牌的忠誠度不足,缺乏穩定的現金流,品牌沒有良好基礎。

因此,唯有兩者兼顧,品牌才能在健康的成長,做到穩中求勝。

 ▋心法二:舊客,是利潤的穩定引擎

很多人誤會行銷的目的只有「拓展新客」。
但事實上,如果你資金有限、通路單一,請先抓牢舊客。

因為舊客:

  • 已經熟悉品牌與產品,不需大量廣告費就會持續回購。
  • 只要產品品質穩定、售後不出大問題,他們很少會冒險轉單到別家。

因此我常建議資金有限的品牌:
先把舊客營收比例衝到 40% 以上,確保現金流,再拿這筆利潤去開發新客。
這樣才能形成正向循環。

▋心法三:鋪好獲取新客的平台與通路,是品牌能否長大的關鍵

很多老闆說:「新客行銷成本太高了,廣告好貴!」

沒錯,新客獲取成本確實高。

但如果你的產品鋪得夠廣,這些成本會被稀釋掉。

實際操作經驗告訴我:

  • 如果你只有官網一個平台 → 廣告再怎麼打,習慣在 Momo、蝦皮買東西的消費者,不見得會買單。因為他們已經習慣其他平台的遊戲機制(mo幣、蝦幣….)
  • 當你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在各大平台和通路鋪貨,但你卻沒有在他們附近出現 → 如果你是消費者,你會優先選擇誰呢?

結果很明顯:

只有少數幾個通路的你,廣告費太少的時候,好像沒有什麼效果。

但是廣告費狠心砸下去的時候,效果也沒有預期中的好。
那到底為什麼,競爭對手他們好像越打廣告越賺錢,廣告也越做越大呢?

💡 關鍵要點:
獲取新客並非單純「花錢買流量」,而是透過「產品差異化」與「通路鋪設,才能將投資在新客流量上的花費,轉出最大的效益。

▋心法四:與其緊盯成本,不如放大效益

新客的行銷成本有時候降不下來(特別是在雙十一、母親節等等大檔期),但你能做的,是放大效益:
  1. 提煉產品獨特賣點:讓消費者一眼看出你跟其他品牌的差異,讓消費者清楚「為什麼要買你的產品」。
  2. 多通路鋪貨:線上平台與線下通路越多,廣告效益越大。好的平台與通路也能帶來新客。
  3. 提升轉換率:從 1% 提高到 2%,流量與客單價不變之下,營收直接翻倍。
這些都比單純砍廣告預算更有效。

心法五:通路越多,廣告費效益越大

很多品牌主覺得「廣告費太貴」,其實問題不只是錢花得多,而是花下去能不能「放大效益」。

如果你的廣告只能導到官網或單一門市,那一筆預算只能在那個通路發揮效益。

但如果同時鋪好線上(官網、電商平台)+線下(門市、經銷、百貨),同樣一筆廣告費,就能同時幫所有通路帶來生意。

📊 數據也很明顯:

  • 三個通路的 ROI 比單一通路高 23%

  • 五個通路的 ROI 則可提升到 35%

  • 多通路 campaign 的購買率,比單一通路高出 287%

👉 結論很簡單:

同樣的廣告預算,如果通路夠多,它就能變成全通路的槓桿,效益放大好幾倍。

▋如果你的品牌正在掙扎,請記住這個公式

舊客,是你的「利潤保險箱」。
新客,是你的「成長引擎」。

健康比例是:
新客營收占 60%~80%,舊客營收占 20%~40%

  • 舊客過高(>40%):品牌過度依賴熟客,一旦被競爭對手搶走,營收將立刻受挫。
  • 新客過高(>80%):新客營收佔比如此高,代表行銷成本也高,需關注 ROI 與利潤是否合理,同時需留意老客戶留存不佳的原因。否則會持續發生「新客引進後過不久即流失」的狀況。

只靠舊客,你能活,但做不大;
只靠新客,你能衝,但會虧死。
真正能走遠的品牌,永遠都懂得兼顧。

💡 關鍵要點

  • 初期資金有限時 → 優先鞏固舊客,確保現金流。
  • 品牌逐步成長後 → 放大新客比例,打造持續增長動能。

📊 自檢清單

看完文章後,不妨照這份清單對照你的品牌狀況,評估你的品牌在「新舊客比例/留存/轉換率」等方面的狀況:

檢測項目 問題 你的現狀
新舊客營收佔比是否在健康範圍? 新客營收是否低於 60%?或舊客營收佔比過高? □ 優秀 □ 普通 □ 需改善
舊客留存率穩定嗎? 舊客回購率高、流失率小? □ 優秀 □ 普通 □ 需改善
新客獲取成本是否合理? 廣告/行銷投入在新客上的成本,是否被顧客終身價值(Lifetime Value, LTV)撐起來?通常新客行銷成本 vs LTV 以 1:3 為最低標準 □ 優秀 □ 普通 □ 需改善
通路 & 接觸點夠廣嗎? 是否只有官網?或平台與通路太少,導致新客觸及低? □ 優秀 □ 普通 □ 需改善
產品獨特賣點明確嗎? 消費者是否一看就能分辨你跟競爭者的差異? □ 優秀 □ 普通 □ 需改善
轉換率是否持續優化? 流量進來後,單純瀏覽商品 → 加入購物車 → 結帳的比例是否提升? □ 優秀 □ 普通 □ 需改善

評分標準:

  • 若大多數項目你勾「優秀」:代表你的新舊客經營基礎不錯,只要持續維持並微幅優化即可。
  • 若落在「普通」:代表某些環節可能是瓶頸,值得專門投入資源去優化(通路、文案、行銷支出等)。
  • 若多項「需改善」:品牌新舊客比例失衡可能不只一環問題,需要策略性重構(調整預算分配、修正產品定位、強化品牌認知等)。

▋行動建議

以下是一些立刻可以著手的步驟,幫助你的品牌從現狀改善,朝健康的新舊客平衡與高效成長邁進:

  • 現況數據先拉好
    數據不說謊。先把你的新客營收佔比、舊客營收佔比、舊客留存率、平均客單價、LTV(客戶終身價值)等指標拉出來,了解讓你的品牌獲利無法成長的關鍵點在哪裡
 
  • 預算重新分配
    如果舊客營收佔比太低,不如先將一部分行銷/廣告預算,轉去做留存活動,鼓勵舊客回購(例如 VIP 福利、舊客專屬折扣、老顧客推薦新顧客的獎勵…等),為品牌帶來一波高利潤的現金流
 
  • 建立/強化通路與接觸點
    拓展線上平台、實體通路或合作夥伴。讓產品在「多個地方被看到」,增加產品觸及。
 
  • 提煉獨特賣點 (USP, Unique Selling Point) 並讓大家都明顯看見
    重新檢視產品的賣點:你是誰?為什麼要選你不選其他人?把這些差異化説清楚,並放在廣告、商品頁、社群內容裡。
 
  • 提升轉換率與客戶體驗
    簡化結帳步驟、消費說明,提升客服與售後。讓每一個進店的新客、老顧客,都可以有最好的購物體驗。
 
  • 強化舊客的忠誠度與推薦力
    與老顧客保持互動、提供驚喜、小禮物、邀請參與新品試用、建立會員制度、提供轉介紹獎勵等(老顧客轉介紹的效益通常遠大於靠廣告拉新客)。

❓ FAQ:品牌經營 常見問題

健康區間為新客營收佔比 60%~80%,舊客營收佔比 20%~40%。這樣才能兼顧成長動能與現金流穩定。

先鞏固舊客,確保現金流。當舊客營收穩定後,再將利潤投入到新客開發。

如果成本無法下降,與其盯著成本,更應放大效益:強化產品差異化、多通路鋪貨、提升轉換率,讓每一分廣告費發揮更大價值。

在自有官網/門市之外,拓展至各大平台與線下通路,因消費者購買習慣分散,分散通路能降低風險並提升新客觸及率。

可從新舊客營收比例、舊客留存率、新客獲取成本與 LTV 比例、通路廣度、產品獨特賣點、轉換率六大面向來評估。

▋我們可以幫你做什麼?

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品牌在自檢清單中,已經有好幾項「需改善」或「普通」狀態,不用焦慮,這很常見。

品牌成長往往不是線性,而是曲線上上下下。

但如果你希望盡快改善現狀,歡迎與我們預約免費 30 分鐘諮詢,幫你一起檢視新客與舊客的營收佔比,並為你提出具體可執行的策略建議(通路拓展、預算配置、轉換率提升等) 幫你規劃出下一季最可能提升利潤與穩定成長的路徑圖,把你的品牌推向下一個階段。

分享給更多人 ➡

您可能也想知道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