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發現,有些品牌看似生意不錯,官網數字漂亮、某個電商平台業績很亮眼,或是線下門市總有固定人潮。
但奇怪的是,他們卻始終長不大。
原因在哪?
因為他們把命運,交給了「單一通路」。
我們曾經遇過一個品牌,在某大型電商平台上衝得很兇,前期確實營收漂亮。
但當平台調整規則、廣告費飆升,他們瞬間掉到谷底,幾乎沒有還手空間。
這不是特例。根據 2024 年媒體報導,蝦皮平台將成交手續費提高到 7.5%,非檔期也收 5.5%,許多中小賣家反映利潤被嚴重壓縮,甚至不得不退出平台或轉往其他通路。(資料來源)
這就是典型的「過度依賴單一通路」的陷阱。
▋心法一:多通路佈局,降低風險
品牌最怕的,就是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。
健康的佈局應該包含:
-
線上:官網、自營商城、各大電商平台
-
線下:自有門市、經銷商、快閃店、合作店點
如此一來,即便某條通路發生變動(平台規則調整、租金上漲、流量下滑),品牌也不會立即陷入危機。
👉 例如:2022 年有一間服飾品牌,營收 80% 來自單一電商平台。結果隔年平台抽成從 20% 提高到 28%,品牌毛利直接腰斬,甚至必須縮編。反觀另一間同類型品牌,官網只佔 30%,同時有三大電商與兩個快閃店,平台一調漲,他們靠其他通路補回,影響有限。
▋心法二:不同通路,要有不同角色
如果每個通路都是「一模一樣的商品、價格、策略」,那彼此只會互相內耗。
更好的做法是賦予不同定位:
-
官網/自營平台 → 限量、會員專屬、品牌形象核心
-
電商平台 → 衝流量、打檔期、做促銷
-
線下門市 → 提供體驗、品牌故事、場域互動
這樣通路才會互補,而不是互相搶客。
▋心法三:品牌要有「自帶流量」的能力
依賴通路的流量,就像租房子,你永遠沒有真正的控制權。
品牌要自己養出吸引力:
-
社群經營
-
會員體系
-
內容行銷
-
口碑傳播
當消費者會主動搜尋你、主動選擇到官網或門市買,你就不再是通路的附庸。
▋心法四:定期檢視效益,動態調整
不是每條通路都值得長期經營。
建議定期檢視指標:
流量
轉換率
利潤率
客戶品質
如果某條通路成本過高、風險過大,就要果斷調整甚至退出。
💡 真實案例:2025 年蝦皮更新規則,部分方案抽成與隱性費用加總逼近 20%,導致不少賣家認為「再賣下去是幫平台打工」。有品牌選擇退出該平台,轉而把資源投入官網與其他電商,雖然短期營收下降,但長期毛利與經營自主性反而提升。(資料來源)
▋心法五:合作 ≠ 依賴,保留主導權
和平台或通路商合作是必要的,但千萬不要把命運交給對方。
事實上,近年不少平台的政策變動(包含抽成、物流規則、備貨天數要求),都讓賣家處於被動。
這提醒我們:合作可以,但你要能掌握:
定價
品牌形象
促銷節奏
銷售數據
合作 ≠ 依賴,品牌必須保留主導權。
▋心法六:保持試錯,勇於創新
新興通路(例如社交電商、小眾平台、新的實體合作點),都值得小規模試水。
成功就擴大,不適合就收掉。
品牌不能僵化,必須保持彈性。
▋心法七:通路要能協同、互相導流
真正成熟的品牌,不是通路之間各自為戰,而是互相拉動:
線下掃 QR Code → 引流到官網或官方 LINE
線上廣告 → 引導到門市體驗
會員經營 → 讓會員資料能跨虛實通路共享,活動推廣更有力
👉 當不同通路之間能互補、互相推動,就能產生「1+1 > 2」的加乘效應。
▋心法八:通路越多,廣告費效益越大
很多品牌都忽略了一個現實:廣告費不是只為了「導流」,而是要讓「轉換」最大化。
如果你的廣告只能導到官網或單一門市,那一筆預算只會在那一個通路裡發揮效益。
但當你同時佈局 線上(官網、各大電商)+線下(自有門市、經銷據點、百貨通路),同樣的一筆廣告費就能讓所有通路都受益。
消費者在廣告觸及後,可以選擇「當下最方便」的地方購買──這不只提升了轉換率,也讓每一分廣告預算發揮更大槓桿。
數據怎麼說?
The Trade Desk 報告:三通路 ROI 平均比單一通路高 23%;五通路則可提升到 35%
Bloomreach 研究:使用四條以上通路的消費者,在實體店的花費比單通路高 9%
- Google 2024 年 Performance Max 多通路數據顯示,多通路廣告平均帶來 10% 以上轉換量提升
這些案例都在說明一件事:
👉 同樣的廣告費,如果通路夠多,它就能變成全通路的槓桿,效益成倍放大。
▋單一通路 = 高風險;多通路 + 品牌自主力 = 穩定成長
-
過度依賴單一通路:平台一變,你就全盤受挫
-
多通路互補:降低風險、分散流量
-
品牌自主力:讓你不再被通路綁架
真正能走遠的品牌,永遠懂得保有自主性,並且提早做好風險預防。
📊 自檢清單
| 檢測項目 | 問題 | 你的現狀 |
|---|---|---|
| 通路數量是否夠分散? | 是否過度依賴單一平台或單一門市? | □ 優秀 □ 普通 □ 需改善 |
| 通路角色是否清楚? | 官網、平台、門市是否有差異化定位? | □ 優秀 □ 普通 □ 需改善 |
| 品牌是否具備自主流量? | 是否有會員體系、社群經營、自有名單? | □ 優秀 □ 普通 □ 需改善 |
| 通路效益是否定期檢視? | 有沒有衡量流量、轉換率、利潤率? | □ 優秀 □ 普通 □ 需改善 |
| 是否保留主導權? | 定價、品牌形象、數據是否掌握在自己手裡? | □ 優秀 □ 普通 □ 需改善 |
| 是否有持續試錯與創新? | 是否願意嘗試新通路、測試小規模佈局? | □ 優秀 □ 普通 □ 需改善 |
| 通路之間是否協同? | 能否互相導流、共享會員、拉動效益? | □ 優秀 □ 普通 □ 需改善 |
▋行動建議
先拉出數據:檢視每個通路的流量、轉換率、成本與利潤。
調整預算:降低過度依賴的部分,把資源分散到潛力通路。
強化官網/會員體系:建立自己的核心客戶資產。
設計差異化角色:讓每個通路有專屬定位。
建立導流機制:通路之間要能互相拉動,而不是各自孤島。
❓ FAQ:品牌通路拓展 常見問題
當官網能提供穩定流量、轉換率與顧客體驗,且後端(物流、客服、倉儲)有能力支撐更多訂單時,就是拓通路的好時機。
若官網還很薄弱、信任度不足,則應先集中資源強化官網。
沒有固定數字,而是看「毛利是否能吃下通路抽成」。
通常當官網月營業額穩定成長、波動可控(±20% 以內),品牌會開始把部分資源拿去嘗試新通路。
因為他們看的是「邊際效益」。
如果平台能帶來新客、曝光高,抽成雖高,但扣掉成本後仍有正報酬,他們會選擇做。
不過要小心:若利潤被壓到太低,長期經營反而是風險。
表面上可以交給團隊,但真正的挑戰是「跨通路的數據、價格、庫存、客訴協調」。
一旦失控,會直接影響品牌信任度。
這就是為什麼在拓通路前,必須先把流程和系統準備好。
- 後端運營是否能支撐(倉儲、客服、物流)?
- 是否有預算應付平台抽成、廣告與上架費用?
- 每個通路的角色與定位是否清楚?
- 是否有止損條件,以免新的通路成為負擔?
▋我們可以幫你做什麼?
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品牌在自檢清單中,有好幾項落在「需改善」或「普通」,不用焦慮,這很常見。
真正的差別在於:你是否願意開始調整。
歡迎與我們預約免費 30 分鐘諮詢,我們可以協助你:
-
盤點現有通路效益
-
規劃多通路戰略
-
設計導流與會員系統
-
找出下一季最可能提升營收與利潤的突破點
幫助你把品牌從「依賴」轉向「自主」,真正打造長線的穩定成長力。

